6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目前宏觀經濟情況并回應了包括對制造業投資方面的問題。
數據顯示,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1-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6%,增速均連續兩個月下降。其中,多項制造業指標不如理想,例如1-5月制造業投資增長2.7%,增速相對放緩。另外,此前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錄得49.4%,時隔兩個月重回枯榮線以下。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制造業的走弱受到投資模式和投資質量轉變的影響,在新發展業態和新組織模式下,企業更加偏好小批次、個性化和強研發,不再簡單的追求投資的強度;同時,制造業新舊動能的轉換本身就需要一個過程。
今年以來,制造業面臨著巨大挑戰。統計局指出,當前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今年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的數據來看,累計利潤一直處于負增長態勢。
針對制造業的問題,孟瑋在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發改委將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制造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其中包括落實好財稅和金融政策,降低增值稅稅率、社會保險費率和工業電價以惠及制造業企業。
目前,大規模減稅降費取得成效。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1至4月增值稅改革相關政策累計減少制造業稅收896億元。多個省份在近期也公布了1-4月減稅成績單,其中廣東省新增減稅達到672.7億元。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指出,這一系列支持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對有效降低制造業企業的稅費負擔和融資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同時他也指出,這些政策出臺的時間比較密集,難免讓部分企業對政策產生消化不良的情況,因此政府部門出臺政策的時候既要選擇好的出臺時機,也要給企業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和吸收,才能讓相關的支持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功效充分發揮出來。
從經濟邏輯來看,制造業生產的產品最終將用于消費、房地產投資以及出口等方面,而消費需求則主要決定了下游相關制造業行業的投資。
在多項支持制造業的政策落地實施的同時,國家也正從需求端發力推動制造業發展,新一波關于“消費升級”的政策陸續出臺。6月5日,發改委聯合其他部門印發了《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以下簡稱“《方案》”),重點聚焦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產品領域。6月14日,發改委也以綠色消費為契機發布了《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積極采購高效制冷產品。
“發改委出臺的相關政策從消費端拉動供給端,如果消費者把這些政策充分利用的話,是可以通過促進消費來倒推制造業的發展的。”林江說。
以《方案》中重點針對的汽車領域為例,政策的出臺正戳中了汽車產業的痛點。今年以來,汽車制造業面臨著較大壓力,工業增加值除3月份增長2.6%外,其余月份均為負增長,同時汽車產量也處于連續下降的狀態。
對此,孟瑋表示,目前政策重點圍繞“推動產業產品提升,優化消費環境,打通回收利用環節”展開,在優化消費環境方面,尤其著力在指導地方破除限制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包括嚴禁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政府應加快由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
要落實消費升級、真正激發市場潛力、刺激居民消費,市場普遍認為還需要更多細化政策落地。“多項政策的配套需要跟上,包括放松汽車的限購、提升我國汽車的質量以及包括4S店在內的汽車保養體系的服務水平等,也是落實關于消費升級政策的關鍵所在。”林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