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機床對先進的國防裝備具有超越經濟價值的戰略位置,現代國防裝備中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工藝具有一定特殊性和難度,用普通的加工設備和傳統加工工業不能符合要求,多軸聯動、高速、高精密度的數控機床才能滿足加工要求。這樣關鍵性的戰略裝備,倘若沒有自主產能必將受制于人,因為無人愿意將制造武器的機器無條件交到別人手中。
“十一五”期間,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陸續起動實施,包括“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一般稱作“數控機床專項”或“04專項”)。光洋就是在這一國家專項支持下發展起來的企業,“國家搭建平臺很重要。”于德海說。
記者跟隨“制造業質量高發展”網絡主題活動來到位于遼寧的大連光洋科技集團,了解我國自主生產的數控機床發展現狀。
中國數控機床起步晚,核心零部件等配套產品發展滯后。沒相關鍵核心零部件,中國機床企業將受到其他企業的限制,或高價,或禁售。
光洋1993年從工控產品起步,有所累積后,開始機床數控系統研究開發。但是,從國外學習消化先進技術造成無法獲得配套技術,產品性價比不高,無法獲得市場,光洋因此走上發展全產業鏈的道路。“專精特”是國際機場企業的一大特征,光洋卻在打造全產業鏈,包括產業鏈、技術鏈和人才鏈。
“我們要從零做起,基礎零部件很重要。從國外進口零部件永遠發展不起來。”于德海說。光洋從技術鏈、產業鏈方面,對整機及關鍵部件開展創新。打通產業鏈后技術完全自主,就能為客戶提供更加優秀的服務,再加上超高的性價比于國外友商,光洋機床贏得客戶信任,逐步打開了市場。
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陳惠仁今年在《經濟導刊》的發文,我國已在制造端和應用端基本實現了數控機床技術的全面普及,已全面進入數控機床時代。盡管我國數控機床總體上還處于中低檔水平,比西方發達國家晚了30多年時間,但也是了不起的歷史成就。隨著數控機床技術的普及,我國中檔數控機床技術持續趨于成熟,市場競爭力逐漸提高,市場占有率逐漸擴大。
同時,我國機床企業并未因為實力懸殊而放棄在高端領域的全力,2009年起動的國家數控機床重大科技專項就是為了突破技術瓶頸。
受益于這一專項的光洋積極投入資金,先從德國花巨資引進部分中檔數控技術,一邊吸收原有技術,一邊應用IC技術和芯片集成技術,實現數控系統給的重新規劃和設計。經過整整5年聯合攻關,光洋研究開發出新型數控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多軸聯動和高速、高精密度的運動控制功能,實現了只有進口系統才有的功能。
據科技部發布的數據,自2009年數控機床專項實施以來至2016年,共安排課題562項,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投入91.14億元,已經累計申請發明3956項,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2951項。專項的實施,顯著加快了數控機床的科研步伐,讓產品品種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
我國自研的數控機床也獲得了市場肯定。2016年,數控機床專項支持研究開發的數控系統已累計銷售1000余套,國內市場占有率由專項起動前的不夠1%提高到了5%左右。于德海說明,相較去年,光洋今年的訂單增長了2.54倍。
民營機床企業表現強勁,與國際巨頭爭份額
據數據統計,民營機床企業表現出強勁活力,企業數量占比70%以上,并以不夠一半(48.8%)的資產占有貢獻了近七成(68.7%)的主要經營業務收入和近乎百分之百(97%)的利潤,正在成為機床工業新的主力軍。陳惠仁認為,這是機床工業改革開放40年來比較顯著和較具積極意義的變化。在競爭中與外國巨頭爭奪市場占有率,光洋這樣的民企表現強勁。
幾年前,中國高端數控機床市場幾乎被幾大國外巨頭占據,一臺加工長度2.6米的五軸葉片銑削加工中心,售價高達2200萬元。光洋2015年自研出加工長度是3米的KTurboM3000五軸葉片銑削加工中心后,外國品牌售價幾乎腰斬,降至每臺1200萬元。
據于德海說明,如今,進口的五軸葉片銑削加工中心盡管在中國大幅降價,但市場占有率卻呈回落之勢。因為光洋的五軸葉片銑削加工中心,依靠85%以上的自主化率,大幅度地減少了制造成本,每臺售價僅為750萬元,以更優的性價比,從國外巨頭手里搶下了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
無獨有偶。5年前,一個高端數控機床上的零部件傳感器,美國進口產品價格高達每臺70萬元。光洋經過成本分析發現,這種天價傳感器材料成本還不夠3萬元。溢價這樣高昂,就是因為國內廠商不可生產。之后,光洋研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其精度達到頭發絲直徑的1/140,市場售價僅為12萬元。
發展流程中,重視本身資源累積的民營機床企業已經具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中高端產品市場占據了有利位置,堅持一流管理,生產一流產品和服務持續提高,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概括起來,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點,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一環,民營企業在短短40年間完成了由小至大、由弱變強的跨越。
2010年以來,我國多年穩居世界前列制造業大國,具有世界市場、齊全產業體系和強大產業集群,與領先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但從大到強的道路上,需要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12月12日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出要健全體制機制,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高端機床的數控系統體現了關鍵技術和競爭力的一個方面,加快“卡脖子”關鍵關鍵技術攻關,提高自主開發創新能力,才能扭轉發展中的被動局面。
另外,光洋今年訂單量之因此上升,還與國際局勢相關。當國際關系發生改變,具有獨當一面的自主技術將讓我國制造業具有更多底氣和主動權,于德海說這也是企業決心走自主開發創新道路的巨大動力。
“中國還是要靠自己。”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