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暉
走過20多年風雨歷程,湖南工程機械產業已躍居中國規模第一,其中混凝土機械產銷稱雄全球。在“2018全球工程機械生產企業50強”中,中國與日本企業數量并列第一,都是12家;12家中國企業中,湖南企業zui多,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和山河智能4家企業上榜。
此外,我省工程機械產業體系發展并不平衡,距離全球先進水平還有較大提高空間,核心科技創新能力也尚待持續提高;面對國際高端品牌擠壓,行業發展壓力巨大。所以,我們既不能沾沾自喜、盲目樂觀,也不能畏縮不前,要因地制宜、攻堅克難,努力加快工程機械產業質量高發展。
——加強工程機械相關基礎研究開發、創新投入,產生高端工程機械產品可持續研究開發的源動力。
工程機械屬于復雜高端裝備制造,集材料、機械、液壓、電子、工業設計、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其高端發展更需要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持續推陳出新。譬如一種新型材料的出現可以改變產品的整個結構和工藝路線,帶來產品的升級換代;一個先進的算法可以提高操作系統精度,提高產品檔次。
“產學研組合”是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開發的有效形式。建議政府以高層次人才為支持對象,組合企業投入,創造領先全球的研究開發條件,推動工程機械基礎共性技術重大原創性突破。還要注意培育支持一些高、精、尖的小微企業——這些企業重視研究開發,甚至“身懷絕技”,一旦突破某項核心技術,將使整個行業得到巨大進步。應著力打造優秀的知識產權生態環境,避免企業一味奉行“拿來主義”,無意開展引領高端產品的創新。針對人才流動,應建立合理約束機制,避免惡性“挖人”,以維護研究開發隊伍穩定。
——推進工程機械產品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升級。
基于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高速發展,現階段制造業正從生產型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轉變,生產方式也由大規模流水線式轉向定制化規模生產。面對這一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在研究開發設計、生產方式、管理服務模式等方面做好變革準備。
湖南在這方面已取得不少成績。比如三一集團建成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物聯接入、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在線軟件應用服務,打造出全面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新三一,成為制造業“兩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的示范企業;中聯重科以“模塊化+智能化”的產品設計理念為支撐,使新型產品在性能、環保及其通用化、智能化等多方面得到質的提高。
——支持工程機械質量高關鍵零配件配套產業體系發展。
核心關鍵零配件是工程機械產品發展的基礎和支撐。我省工程機械配套行業雖已具有初具規模、產品系列繁多,但存在基礎零配件產能過剩、核心零配件生產不夠的結構性失衡問題,發動機、液壓元件、傳動件、控制件等高技術、附加值高的關鍵配套配件仍然主要依靠進口,制約了高端技術產品生產。
導致關鍵零配件產能落后的原因,重點是發達國家常年壟斷核心零配件技術、我國自主研究研發能力和投入不夠、部分核心零配件關鍵原料缺失。建議湖南建立專業研究院,調動、集中國內優勢技術實力聯合攻關,盡快實現高端關鍵零配件的自主開發。
——堅持工程機械產業綠色發展,加快其節能步伐。
近些年來,海外發達國家持續提高對工程機械產品的節能準入門檻,用戶對產品能耗指標的關注度也日益提升。所以,節能減排、綠色制造已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趨勢,各大企業及相關配套企業紛紛加快了低排放設備的開發生產。
推動工程機械產業綠色發展,一是要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以企業綠色改造升級為重點,實現生產流程清潔化、能源利用低碳化和產業綠色協同發展;二是要大力推動綠色施工核心技術裝備、節能、噪聲低核心技術與裝備研究開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制造標準;三是要全面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以企業為主體,打造綠色供應鏈。
——優化工程機械產品門類互補,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踏實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在國家高層引領和相關部門緊密配合推動下,我省工程機械行業國際化步伐持續加快、“走出去”取得顯著成果。比如三一集團的海外市場銷售實現了高速增長,其中70%的收益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聯重科推行“走出去、走進去”的海外布局思路,現階段已在40多個國家建有子公司及其營銷、服務、科研機構,將完備的銷售網絡和服務體系覆蓋到全球,出口額高速增長。
鑒于我省工程機械產銷售量大、產品門類多,企業間存在較多同類產品競爭激烈情況,應引導協調全省工程機械企業進行結構性調整,加強合作互補共贏,不過分追求產銷售量極大,將重心轉為“做強”,因此在全球范圍贏得既廣泛且更高端的市場。
(作者系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