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工業之美2019年度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當天的圓桌討論環節,嘉賓們就化工產業痛點、社會責任和綠色發展等話題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財經》雜志執行主編馬克擔任本次圓桌的主持,參與討論的嘉賓包含商務部國際官員研修學院客座教授苗韌、贏創工業集團資源效率業務板塊北亞區負責人夏賦良、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韓剛、霍尼韋爾UOP中國區副總裁兼總經理劉茂樹及其中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總經理助理左剛。
以下為發言實錄,有所刪改:
馬克:據我查看,化工行業有兩個主要特點,一個是行業體量極大、過往增長快速,第二是目前的發展情況跟社會預期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例如,一提起化工行業大家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污染、想到事故,行業的社會形象還尚待改善。 這也引出了我們今天論壇主題——“綠色制造風潮下化工行業的升級與轉型”。我想先請各位嘉賓花兩分鐘時間,講一講各自對行業的查看。
《財經》雜志執行主編 馬克苗韌:我對化工行業來講一直是高度關注的,這幾年化工行業確實隨著一系列的政策嚴管,整個行業的重構包含升級轉型已經獲得了一些關鍵性的進展和成績,這對于全社會來講也都是顯而易見的。承接馬克老師的問題,我提出我的問題:下一個階段化工行業持續升級和重構的時候,重要的帶動力和潛力在哪里?是否像一些人所說的,已經處于強弩之末的狀態?
商務部國際官員研修學院客座教授 苗韌夏賦良:剛才馬克老師講可能目前化工企業在整個社會上面的名聲不是很好,但是界面的郭為中總裁在開場致辭的時候也講到了,沒有化工企業就不可能有工業的發展態勢很好,實際上我們的吃穿住行都跟化工企業相關系。
我覺得,化工企業的安全并不是行業自身的問題,而是牽涉到工藝的安全、工程的質量、對于安全方面的投入等等。所以,我今天希望利用這個機會跟各位同仁交流贏創是如何樣做到雙贏的。一方面我們需要實現很好的經濟效應,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到安全生產和可可持續發展。
贏創工業集團資源效率業務板塊北亞區負責人 夏賦良韓剛:說到化工行業的痛點,我覺得目前有兩點是業內公認的。由于像響水爆炸這樣的事情,社會上“談化色變”,這是行業面臨持續發展的痛點。
第二個,化工業內部確實也有一些差強人意的地方。中國的化工企業是具備代表性的散、亂、差,亟待整合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就面臨了一些痛苦的改革,甚至一些企業被淘汰。這亦是我們急需解決的。
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韓剛劉茂樹:其實霍尼韋爾在化工行業有比較多的介入。我認為行業有幾點的痛點,同時我認為這可能亦是機會所在。第一,中國化工行業正面臨一個由量向質的轉變。第二,世界化工行業的新技術和新工藝手段持續出現,帶來了比較多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比較多挑戰。第三是智能化,化工行業亟待思考,在今天智能化環境下如何用它作為手段,帶動化工行業的發展。
霍尼韋爾UOP中國區副總裁兼總經理 劉茂樹左剛:中國的化工企業目前還處于大而相對較弱的狀態。對于國內企業來講,還需要在研發上有十分大的投入,這是我們講的一個痛點。
另外安全方面。以新加坡為例,它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也有自己的煉化基地。化廠家自身的安全是一個方面,而管理則是另一方面。國內比較多小的化工企業,它的問題是出在管理上面,這亦是需要提升的地方。
中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總經理助理 左剛馬克:夏總是來自于贏創的。能否簡介德國公司的發展實踐、德國的行業經驗,他們是如何解決化工行業的安全問題的?
夏賦良:剛才中化的左總也講了,新加坡這么小的城市國家,但是也有自己的化工產業。安全對這么一個城市國家來講必須是十分關鍵性的一個事情,為什么它還是要做化工?
我十分同意左總的觀點,安全zui關鍵性的實際上是在管理。2018年,贏創不單單在中國,甚至包含我們在韓國、日本的廠家,均無任何一起造成公司工時損失的安全事故。
馬克: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您能凝練地總結一下這個脈絡嗎?
夏賦良:我舉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你如果去贏創,可以注意到比較大一部分的員工上下樓梯的時候都是扶著扶手的。這個小細節體現出贏創對員工安全意識的培養。別人可能認為這是一件十分基礎的事情。但是,在贏創,對于這樣基礎的安全細節,我們都要花時間、精力,甚至相應的資金進行培養。
再例如:贏創的一項安全相關指標是,每百萬工時不能發生超過一個損失工時的事故。這個要求難度如何?我跟管安全的德國同事聊過這個事情,他說這個等于一個人活五百年,只能發生一次損失工時的安全事故。
所以綜合來看我覺得從目前整個化學工業對安全的管理來講,尤其是像贏創這樣的特種化學品企業,化工實際上是十分安全的行業。
劉茂樹:我十分同意夏總、左總提到的觀點,管理也好、企業文化也好,這些都十分關鍵,是基礎。相對于化工行業來講,另外一個方面是我們如何選擇正確的技術。這個技術不單單是今天正確,能賺錢,它還需要是可持續的。這個技術和未來的技術必須是兼容的,不能說我目前選擇這個技術,但以后卻不能升級。
另外,我們今天所有設計上面的理念是否科學的?因為我們比較多即便選了正確的技術,如果說設計上有問題還能帶來比較多缺陷。我們看比較多事故來做分析的話,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設計上出現缺陷,這不單是人為的錯誤。
苗韌:其實我跟贏創接觸已有三四年左右的時間,對于中化等企業也比較了解。我認為今天可以參與本次圓桌的企業自身在綠色發展方面肯定是國內乃至世界做的zui好的一批企業。但如果我們放眼整個行業來看確實不容否認的是我們行業確實還有諸多問題。
我想首先舉下響水化工產業園這個案例。響水事件出現后,通過一系列行政改革,在很短的一個時間內,間苯二胺化學產品的市場價格上漲50%,甚至更多。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就是由于整個化工產業鏈的鏈條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環節出現了一個由于行政控制造成的產能中斷的時候,整個行業就可能會出現一個極端的不健康運轉狀態。這樣的運轉狀態給社會上的游資帶來了炒作的便利。如果下一階段我們再通過傳統意義上的一系列行政化的手段帶動行業綠色發展,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這是我想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剛才有嘉賓談到,你們用精細化的管理、好的技術實現安全、綠色、可可持續發展。但我如果站在一個中小型的化工企業角度,我就想一個問題:何不食肉糜?我為什么不做這樣的事?因為我沒有錢,因為我在產業生存過程中已經是疲于奔命,在夾縫中生存。環保投入我可以不設上限、不做預算,但是我的科技投入必須得做預算。錢從哪里來?未來整個行業的發展如果站在產業的視角如何破局?
所以,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很好,就是在一個綠色制造的環境下,化工行業如何突破。如果我們試圖把邊界擴大,那么在工業行業里面,哪些行業可為“綠色”買單?一個知識就是越貼近需求端客戶的行業,例如特斯拉、蘋果、中國的一些綠色制造需求端產品的企業,他們愿意讓購物者為綠色買單。那么產業里面怎樣把綠色溢價從需求端下游傳導到化工行業?可能還要再持續傳導到給化工行業服務、賦能的解決方法企業,例如霍尼韋爾UOP?
左剛:我回應下苗教授講的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必須說這種小的化工企業成功長大的、做的好的,實際上它們最初都是對安全、環保很重視的企業。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中化旗下做輪胎添加劑的企業圣奧。它當初是山東的一家縣里的企業。為什么可以做大?是因為它們重視研發、重視安全、重視環保。所以在競爭中可以做到zui低的成本、做到zui安全、做到zui好的質量。
要讓安全和環保成為一個內在的沖動,而不是一個外部的對它的壓力。僅有當企業有這樣的內在沖動才會投入,會從技術的角度解決這些問題。所以當監管一旦下來,或者當市場要求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小的企業自但是然就有生存的機會。剛開始春天、夏天的時候,可能各個小企業都起來了。秋天一來開始過冬了,這個時候就能看出誰長得zui好,過完這個冬天誰可以生存的更好。
夏賦良:贏創是德國的一家上市公司,我們不但每年要發表相應的財務報告,同時也會發布可可持續發展報告。對贏創來講,我們永遠不會把可可持續發展、環保、安全,放在取得好的經濟價值的對立面。我們堅持把它當做一個硬幣的兩面,互不可分。
剛才苗教授講到了整個產業鏈的問題,一旦事故發生就有可能影響到整個產業鏈,因為原料供應會出現問題。所以,2011年底,贏創和五家跨國化工企業共同發起了“攜手可可持續發展”(TfS)倡議。成員公司在采購原料、采購中間品甚至采購服務的時候,都會對上游進行相應的環保、安全審計,看它是否重視可可持續發展,是否合格的供應商。這對贏創的可可持續發展很重要。
另一方面,贏創的創新研發方向是跟社會大發展趨勢——人口的增長、老齡化、資源的枯竭連在一塊的,這是我們企業戰略十分關鍵性的基礎,也讓我們持續聚焦可可持續發展。贏創94%的產品銷售都做過了可連續性分析,80%的產品銷售對聯合國可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這是我們感到十分自豪的地方,我們也愿意把這方面的管理經驗進行分享。需要說明的是,贏創并不是一開始都已經這么好了,我們也歷通過了比較多學習的過程。
韓剛:我接著苗教授提的觀點說一下,苗教授問了這個問題:化工行業是否到天花板了?
其實化工行業不可能到天花板的。目前整個生活90%的衣食住行產品都是化工品,大家可能不在這個行業的意識不到。準確來講不是化工行業到天花板了,而是對中國來講,我們過去依靠的簡單、粗放的,僅靠規模、低成本、沒有研發的這個發展模式到了天花板。從zui近年開始,我們中國進入了化工發展2.0的版本,必須向綠色高端發展,才能生存和發展,僅靠之前的模式不行的。
目前問題的關鍵,就是化工進入2.0的版本以后,中國化工行業如何落地,如何實現綠色高端發展,這是十分關鍵的。例如環保方面,目前政府要求明顯緊多了。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對廢物的處理做環境防護措施,是一個方向。但這還不夠,我們要在源頭上采取措施,例如化工工藝路線的選擇。
雪松和贏創在一個項目的合作就能說明這個問題。環氧丙烷是化工原料,重點用于生產聚氨酯泡沫。他的生產有比較多工藝路線,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目前比較大一部分采用的制造工藝污染比較大。但是環氧丙烷又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如何解決?其實贏創在幾十年前就發明了用雙氧水制環氧丙烷的工藝,這個工藝十分綠色,同樣生產環氧丙烷,且沒有廢棄物。這個技術的推廣在過去遇到一些困難。但進入2.0以后,我們在選擇化工路線方面,會選用更環保的路線來做。
所以雪松跟贏創的合作過程,實際上是把企業、行業慢慢轉入綠色發展。這一方面,為我們的綠色高端發展提供解決的出路,必須引起國家方面、社會方面的重視。我們不是要廢棄環氧丙烷,這個不行,但是我們要用更綠色的路線來實現。
馬克:我們談到了技術對于這個行業進步的作用重大。國際合作是一個辦法,但是這兩年有一個大環境的變化,就是中美貿易沖突,目前自行研發被提到了很強的位置。我們化工行業不知道有無受到影響?是走自行研發的路子,還是繼續堅持國際合作?
韓剛:我覺得中國化工行業要發展的話,一定是兩條腿走路雙管齊下,僅靠引進是不行的。中國這么大的市場,我們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我們要重視研發,但是僅靠自己研發,發展太慢。所以兩條腿走路的話,一定可以更好快速的實現升級轉型。
劉茂樹:對于技術研發來講,我十分同意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今天中國的市場比較多企業不出國門已經是國際化了,因為全部的企業都在中國,各種企業類型都有,大的小的都有,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化工行業的技術進步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說今天做研發明天就有技術出來,它不像做一個App那么簡單,要有很長期的積累。而且它的產業鏈很長,所以不能單靠一家企業或者一個機構解決問題。
苗韌:剛才夏總的案例說到了我的心坎里。頭部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也就是綠色供應鏈,實際上是整個行業里迫切要做的事情。我沒有想到的是,目前的化工行業也可對自己的上游有比較嚴格的管理能力。
馬克:中化集團作為化工行業的國家隊,能不能請左總講講中化關注哪些產業制高點的技術,哪些產業鏈樞紐的技術?
左剛:中化目前的技術方向主要是三個大方向,一個是以鋰電為代表的新能源;一個是新一代材料,以汽車輕量化材料作為主題;第三個是生物技術,綠色的農藥和化肥。這是我們三個大的方向。
馬克:zui后探討一個問題,除了剛才各位講到了化工行業自身的技術,這些年一個關鍵性的趨勢就是整個經濟體的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正在滲透到不同行業。這個技術浪潮對化工行業有無產生影響,在產生什么影響,你們如何看待數字技術這個浪潮?
夏賦良:贏創很早就已經認識到帶動數字化的戰略意義。其將影響公司的多個方面,包含組織架構和業務過程,從采購、研發到生產、銷售和市場營銷等。2017年2月,贏創便設立了贏創數字化有限公司,已帶動公司的數字化進程并培養相關能力。
總所周知,中國具備世界領先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文化。因地制宜,在中國,我們專注于成為整個贏創集團數字化的領跑者。我們專注于利用數字化工具全方位地提升客戶體驗,并摸索基于1688.com等電子商務平臺的新商業模式。兩年前,贏創就在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網站開了我們的旗艦店。客戶能在網上采購我們的產品,包含涂料添加劑、二氧化硅、聚氨酯添加劑等。我也注意到比較多的中國公司的采購活動正在向數字化轉變,就可以夠保證速度和透明度。
總體來講,數字化對贏創這樣歷史悠久的特種化學品公司來講,帶來了十分大的時機。
劉茂樹:新技術的出現,為實現互聯廠家帶來了可能。霍尼韋爾UOP前年開始就推出了“互聯廠家”的概念。核心有三個:工藝互聯、設備互聯、人員互聯。通過數字卵生雙胞胎的技術,我們如何在云端復制一套工藝技術,和他在實際運轉中實時進行比較,可以產生比較多的數據,可以進行比較,可以找出zui佳的運轉方案。
今天我們比較多產生的耗損、產生的問題比較多來自設備,我們如何把這些設備聯接起來。如何用運轉的策略對應材料的轉變,包含市場的變化,這些互聯的概念相信是下一輪產業升級轉型zui關鍵性的機會,也可能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