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2019氣候創新·時尚峰會上介紹,僅次于石油行業,紡織服裝行業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面對這一嚴峻態勢,一些服裝企業開始轉型,使用環保面料。這能否讓行業的污染問題得以解決?
環保迫在眉睫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紡織服裝生產及出口數量已位居全球之首,紡織服裝行業的興起在經濟與民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效果,但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對外表示,生產一件棉襯衫需要約2700升水,生產一條牛仔褲需要約7500升水,而一個人一年的飲水量僅在1000升左右。當前,紡織服裝行業已成為全球耗水量第二大的行業,而每年所形成的廢水量占全球廢水量20%左右。除此之外,紡織服裝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超過國際航班及海運的總排放量。
同時,隨著快時尚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衣物被遺忘在衣櫥的最深處,舊衣處理也成為環境問題的一部分。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2600萬噸舊衣服被扔進垃圾桶,此數據將在2030年后提高至5000萬噸。當前大多的舊衣處理仍采用填埋或焚燒的方式,而這兩種方式都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2020年,紡織行業較大型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實現累計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計降低22%、用水量累計降低23%、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達1200萬噸。
與此同時,在新環保法正式施行后,紡織服裝行業在環保方面的要求持續持續提高。據悉,新環保法規定,紡織企業化學需氧量(COD)直接排放需限制在每升80毫克,這是自2013年COD直排標準提高到每升100毫克后,紡織服裝行業的排污門檻再次提高。
除了政策方面高度關注紡織服裝行業的環保問題之外,越來越多的購物者環保意識也在持續持續提高。多數購物者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紡織服裝行業的環保問題日益嚴峻,可持續材料的推出更能吸引購物者。
服裝企業的環保大革命
實際上,當前已有多數企業意識到綠色環保將是紡織服裝企業發展的新趨勢。很多紡織服裝企業還將環保問題歸為企業社會責任,欲從生產材料及環境投資入手緩和環境問題。
快時尚品牌H&M在可可持續發展方面呼聲最高。據悉,當前H&M已推出有機棉、再生聚酯纖維和天絲纖維制作而成的環保自覺行動系列。H&M集團遠東區可持續供應鏈與利益有關方關系負責人夏艷宏介紹,公司計劃在2030年全部使用再生或可持續材料,這一計劃在去年已完成了57%。
作為友商,Zara于2016年推出了首個環保品牌——Join Life。在產品包裝上,Zara采用100%可回收的紙版,而線上訂單均使用回收的再生紙箱,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是快時尚的C&A則通過拍攝有機棉的紀錄片來宣傳綠色生產。
在國產服飾品牌方面,江南布衣于去年推出了一個全新時尚環保品牌“REVERB”,以配合集團多品牌擴張的策略橫向擴張業務。
另據探路者集團供應鏈中心及技術中心副總裁陳百順介紹,探路者當前已研發多項可持續環保產品,包括甲殼素纖維、原液染色產品等,以增加產品生命周期,將綠色理念落實到產品并傳達給購物者。
值得一提的是,生產服裝原料的公司也在全力為環保事業作貢獻。據悉,新天元色紡當前是全球最大的色紡梭織面料供應商,其總經理孫偉表示,當前新天元色紡正實施時尚可持續戰略四大階段,打造“零染”及“再生”概念,在節省資源的同時降低污染的形成。
環保成趨勢
氣候變化問題正在改變市場競爭的商業環境與格局,孫瑞哲表示,這不單影響企業的自身運營,更影響企業的供應鏈和市場需求。
從當前來看,紡織服裝行業的上游公司即原料公司正加強技術力量,拓展智能環保生產線,通過降低污染和使用環保化學工藝提高自身的產品競爭力。對此,華泰證券分析師陳羽鋒認為,環保政策漸漸收緊,紡織上游企業開工有限,其中具有規模優勢、技術壁壘高的龍頭企業更能借此機會占據市場優勢。
不能否認,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來講,舊衣回收是個難題。當前,已有部分企業采用全新的纖維溶解技術,融化回收的舊衣。
在業內看來,能依靠原料力量,打造可持續的服裝生產將會是服裝行業贏得購物者信賴,擴大市場占有率的關鍵。
如今,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繞不開環保二字。孫瑞哲認為,我國時尚企業要在變局中厘清全球、國家和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在變局中把握機遇、規劃未來。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高延敏表示,紡織服裝行業是工業的主要組合而成部分,聯接生產與消費,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紡織服裝行業的態度與行動會對工業領域,甚至全球市場帶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