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煉油煉化行業正持續高速增長,2019年將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新建煉油能力投產最多的一年,新增能力將達到1.3億噸/年。
“截止2018年年底,世界煉油能力為49.5億噸,比2017年凈增長4500萬噸。新增能力主要是為了滿足油品需求增速或油品質量升級要求的煉廠改建、擴建和新建裝置。”金聯創塑化高級分析師尹力表示,2018年新增的煉油能力主要集中于亞太區域,建成投產的大型項目包括中國恒力石化的2000萬噸/年煉油項目、越南1000萬噸/年的宜山煉化項目等。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期,2019年世界煉油產可以將日增260萬桶(折合1.3億噸/年),但世界成品油需求將日增約110萬桶,不及煉油產能增加的50%。尹力認為,終端需求提升不及煉廠產能增加的幅度勢必導致部分低競爭力煉廠減少開工率,甚至被迫退出市場。IEA報告顯示,2018年世界煉油廠的原油日加工量達8340萬桶,由此折算世界煉廠平均開工率在83%左右。
近年來,受到亞洲區域煉油產能快速拓展的帶動,世界煉油產能增長較快,且未來3年的增長速度還將持續提升。“預期2019年~2021年底世界煉油產可以將會新增480萬桶/天,平均每年增長1.6%。中國和中東區域是帶動煉油產能增長的主要力量,未來3年中國的煉油產可以將新增154萬桶/日,中東區域將新增煉油產能147萬桶/日。這意味著未來兩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年均增長將在7%的水平,中東區域的成品油出口量將增加14%。”尹力表示。
據了解,自2015年年底以來,世界煉油廠產能平均每年增加1.2%。截止2018年年底,世界新增煉油生產能力達360萬桶/天,世界范圍內共有超過700家正在運營的煉油廠,總生產能力達9980萬桶/日。
近期投產的項目主要有:1月9日,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的波斯灣之星三期600萬噸/年的凝析油加工項目建成投產;1月21日,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的1500萬噸/年邊加蘭煉化一體化項目原油蒸餾裝置成功點火;國內的中科煉化新增產量1000萬噸/年、浙江石化2000萬噸/年煉油項目、山東地方煉廠神馳化工新增產量500萬噸/年、鑫岳燃化新增產量350萬噸/年都將在本年度投產。
“隨著國內地方煉廠和民營大型煉化項目的相繼投產,2019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凈增3200萬噸/年,全國煉油總能力將達到8.63億噸/年,過剩產可以將升至約1.2億噸/年。”尹力表示,2018年我國煉油能力為8.3億噸,比前一年凈增2225萬噸,煉油能力過剩大概在0.9億噸/年。尹力預期,本年度民營企業煉油能力將提升到2.35億噸,全國煉油能力占比將從去年的25.6%升至27.2%。
“世界煉油產能的過剩意味著煉油利潤率和開工率的下降,預期市場陣痛期將維持至少兩年以上的時間。在此期間新建煉廠將必須采取低價策略搶先占據市場占有率,持續拉低煉廠加工利潤。”尹力表示。
各地煉廠的產能變化將在某種程度上引發原油貿易流向的變化。尹力認為,歐洲和日本煉化產能在未來幾年內縮減是大機率事件,因而銷往歐洲和日本的原油將部分轉移至其他區域。歐洲區域加工的原油類別比較多元化,通常以俄羅斯原油、中東原油、北海原油、西非原油為主,歐洲煉廠產能退出將引發該區域原油市場競爭持續加劇,從而導致原油貿易逐漸向亞洲區域轉移。中東原油和俄羅斯原油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尹力預期這些區域對亞洲的出口量將大機率增長。而日本進口的原油主要以中東原油為主,萬一部分日本煉油產能退出市場,中東原油會繼續在亞洲區域尋找買家,總體對原油貿易流向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亞洲成品油裂解價格差距或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當前汽油市場首當其沖,柴油受國際海事組織(IMO)新規支撐價格差距表現較好,但預期到2020年下半年,隨著柴油摻混方式調合低硫油的用量逐漸減少,柴油裂解價格差距或將面臨一定的下行風險。”尹力表示,在IMO低硫燃油新規推行的大背景下,燃料油市場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