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敵”進擊在前,
市場低迷在后,需求升級在左,轉型大勢在右。本年度上半年,我國
汽車零部件行業開始在進階賽中闖關。這是一個真正的考驗期,更需要
企業深化能力、站穩領地、迎接變革、走向成熟。
“外資”進擊
隨著新
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動力電池“白名單”正式取消以及“雙積分”政策實施,外資企業早已按捺不住擴張的沖動,紛紛加強對
新能源汽車范圍的投入。
在動力電池方面,日韓動力電池企業動作頻繁,急欲在中國市場獲取一席之地。本年度年初,LG
化學宣布,計劃2020年前再投資約72億元,擴大在江蘇的一家動力電池工廠及一家小型電池廠;而后,LG化學和吉利旗下子
公司上海華普國潤成立合資公司,主要從事動力電池的生產和銷售。另一家韓國動力電池企業SK創新也摩拳擦掌,應韓國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的邀請,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一行進行考察,雙方探討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范圍開展深入合作的可能性。三星SDI則重啟了位于陜西西安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二期項目,其總投資達105億元。
日本動力電池企業松下也在暗暗發力,旗下合資公司聯動天翼已向小鵬汽車供貨,在華子公司三洋能源也為一汽豐田、廣汽豐田、長安福特等合資車企進行配套。根據高工產業研發院的數據,本年度上半年,聯動天翼和三洋能源在國內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企業排名中位列第10和第20位。
在新能源汽車其他核心零部件范圍,日本電產斥資10多億元推動在華電機產能翻一番,大陸集團發布的第3代電推動系統將在本年度本年度內國產;電裝投資20億元在華建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工廠,預計2021年投產……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向真正市場化,自主零部件企業將迎來更嚴酷的競爭環境。
轉型提速
本年度上半年,發動機企業在新能源汽車范圍的動作格外密集。5月,玉柴一次性發布集成發電式發動機動力總成、e-CVT功率分流型混合動力總成、集成式電推動橋總成、燃料電池四大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濰柴確立了到2030年新能源動力業務引領全球行業發展的戰略目的,并投資建設了新能源產業基地和
國際一流新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變速器企業則將目光放在了混動技術路線上。本年度初,盛瑞前置前驅混合動力汽車8擋自動變速器、前置前驅混合動力汽車6擋自動變速器下線。與盛瑞相似的還有東安汽發,本年度其更有效化、電動化、小型化的8AT已開始進行整車標定及試驗。
電動化是汽車行業的大勢所趨,雖然當前新能源汽車銷售量還不足以與燃油車抗衡,但企業未雨綢繆,早就開啟了有關布局。以發動機、變速器為代表的傳統動力
供應商“兩條腿走路”,實現各種技術路線共同發展。
傳統零部件供應商切入新能源汽車范圍,必將面臨新的競爭態勢,但其優勢也很明顯,即手中掌握了大量客戶資源。整車企業向電動化轉型,傳統零部件企業與之共同研發新技術和
產品也變得順理成章。近期,玉柴方面表示,當前公司的部分新能源汽車動力產品已實現商品化的大量投放,2020年有望全面參與市場競爭。
整合加劇
零部件行業的整合一直在繼續,本年度以來,表現更為突出的恐怕要屬輪胎行業迎來劇烈變化。借貸成本高企,資金鏈斷裂,在持續提升的
環保要求下,近年來習慣于粗放式發展的輪胎行業加快整合,企業破產倒閉、兼并重組的案例司空見慣。比如,本年度3月,好友輪胎因欠薪問題遭遇員工堵門。這家企業的負債高達307億元,最后宣布破產。與好友輪胎的命運相似,2019上半年以來,已有9家輪胎企業破產或被拍賣,還有133多家輪胎、
橡膠及輪胎有關企業消失。
市場環境持續發生變化,企業及時隨地可能陷入泥沼。本年度6月,銀億集團宣布申請破產重整。據報道,重要因素在于旗下子公司邦奇、ARC業績大幅回落,導致母公司走向深淵。邦奇是全球知名的汽車自動變速器獨立生產廠家,ARC是全球第二大獨立生產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生產廠家。受國內外
貿易局勢、宏觀經濟、政策變化及需求低迷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國內整車市場特別是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量回落嚴重,導致邦奇營收大幅回落。ARC國內市場業務占據了約1/3的份額,因而同樣受到了國內新車銷售量整體回落的影響。另外,ARC還面臨美國關稅政策變化和下游重要客戶重整兼并的影響。由于邦奇、ARC均未結束預計業績,收支平衡已成為銀億集團2019年的底線目的。
業外來客
隨著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玩家借勢進入汽車范圍。與此前跨界造車者不同的是,一些業外來客之前往往與汽車圈沒有半點瓜葛,因而它們的一切變化十分吸引眼球。
恒大與九城,進入汽車范圍瞄準的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恒大從本年度1月開始了“瘋狂購物”模式,從整車到“三電”系統,相差不大買了個遍。對于不差錢但又沒有任何汽車行業經驗的恒大來講,
收購、合資不失為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車范圍的最好方式。比不了恒大的財大氣粗,九城主要采取戰略合作方式,先后布局動力電池和充電環節。
華為也算得上半個業外來客,其本年度首次參與上海車展便驚艷亮相,而后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法事業部,從優勢范圍ICT出發,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汽車“新四化”浪潮推動處于變革期的企業,采用新技術和新模式實現跨越發展。不論新能源汽車還是智能網聯技術和產品,都將成為增量市場。從這一點上來看,業外來客可謂瞄準了汽車產業將來發展的價值高點。不過,汽車產業鏈十分長,且相對保守、封閉,塑造車規級產品難度很大,恐怕要超出他們的想象。對于這些初涉零部件行業的新玩家來講,他們只是剛剛走出一小步。
召回頻現
自燃、排查、召回……本年度上半年,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了多事之秋。首先是電動汽車頻現自燃事故,涉及北汽新能源、特斯拉、蔚來旗下車輛,引發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
因存在安全問題,多家企業發布了車輛召回公告:蔚來宣布對涉及安全隱患的4803輛ES8進行召回,南京金龍宣布召回存在隱患的25輛NJL6118型純電動城市客車,北汽新能源也宣布召回1389輛威旺407 EV系列電動廂式運輸車。
安全本應當是電動汽車發展的“紅線”,但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充足的重視,如今“安全賬”開始清算。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受補貼政策提振,行業出現了“大躍進”的跡象。為搶先占據市場,眾多企業壓縮產品設計、生產周期,甚至單純為了追求補貼而“偷工減料”,不尊重技術發展規律。事實上,高性能與高功率密度動力電池對設計、工藝、制造水平的要求十分高,企業有關能力不足必然會影響產品的壽命與安全。
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引起了國家方面的重視。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
辦公廳發文,提出對新能源汽車“三電”核心零部件缺陷等問題建立召回機制。6月,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督促各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家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安全是行業發展的底線,只有守住,才能真正實現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良性、有序發展。
5G發力
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5G建設進入提速階段,其商用時間有望再次提前。5G時代的到來,將給汽車零部件行業帶來巨大影響。
數據顯示,2020~2025年,5G將直接拉動1.3億輛智能網聯汽車的銷售與應用。本年度上半年以來,各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以及科技
互聯網企業都在5G范圍開疆拓土,宣布自己的發展規劃。本年度1月15日,長安汽車和華為全面深化戰略合作落地,在5G元年到來之際,雙方將在智能化、車聯網和新能源等范圍進行深入探索和合作;1月22日,山東省濟南市5G
通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正式開放;2月26日,吉利宣布將與美國高通公司以及高新興公司合作,為旗下部分量產車型提供基于高通汽車5G平臺以及C-V2X技術的產品,首大量產車型或于2021年推出;3月11日,馭勢科技宣布與中國移動香港、香港應用科技研發院及Tekbotics公司合作,取得香港政府頒發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并將在此展開長期的5G自動駕駛測試;4月28日,開沃汽車與大唐移動、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簽署了5G智能網聯戰略合作框架協議;5月15日,北汽集團與中國電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5G及智能網聯等方面,共建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圈……
5G在汽車行業的主力應用將是車聯網、ADAS與車載
資訊三大范圍,給汽車零部件產業帶來巨大市場機會。將來,5G將與云
服務一樣,成為整車企業
采購的“零部件”。對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來講,重要的是把握用戶使用場景、車規級產品量產和安全性。
循環之利
2019年,零部件“再制造”話題注定被廣泛議論。5月6日,國務院發布《報廢機動車
回收管理辦法》(715號令),對《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307號令)進行修改,可以五大總成進入再制造,并放開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資質。715號令于6月1日實施。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近二十年,企業逐步擺脫技術、政策、管理、觀念等方面的阻止,迎來如今國家倡導和強力支持、多行業競相發展再制造的大好態勢。715號令的發布,為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良的營商環境。以前,再制造來源多為零部件生產廠家下線件、返修件以及修理點的修理件等,數量有限,難以產生規模。同時,報廢汽車只能按廢舊
鋼鐵的
價格回收、售賣,五大總成強制回爐,導致報廢車主積極性低,報廢有關企業利潤空間低。如今,報廢車五大總成出售給再生產廠家,而且對回收、拆解等環節提出了更嚴格的環保要求,對再制造行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突破。當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還處于試點探索階段,技術和管理水準仍比較低,將來管理體系還需持續完善,再制造產品也尚待消費者的認可和接受。
與此同時,讓動力電池流動起來也成為行業的共識。眾多企業開始探索讓電動汽車與可再生能源有效結合,使電動汽車及退役電池參與電網調節,基于車電分離和租賃模式解決電動汽車
推廣難題的可能性。
“氫”風襲來
本年度上半年,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熱火朝天。
首先是技術方面的突破。坤艾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宣布,成功研發新一代以超高分子量高性能磷酸摻雜聚苯并咪唑(PBI)為核心的高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質子交換膜被業內稱為“燃料電池的心臟”,是我國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中的難題之一。此外,全球首座低壓儲氫加氫站也在遼寧“落地”,突破了氫能產業另一卡脖子的環節——儲氫技術。蘇州擎動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卷對卷直接涂布法膜電極生產線本年度上半年正式投產,實現了在燃料電池上游核心制造技術的突破。關鍵技術的突破將給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的發展帶來有力的技術支撐,讓產業發展開始擺脫受制于人的尷尬境地。
此外,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3月26日,財政部四部委聯手發布《關于持續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雖然電動汽車補貼退坡幅度很大,但燃料電池汽車繼續享受優惠,且地補退出轉為用于支持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地方政府對于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也是不遺余力。
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在火爆發展的同時也不能缺少“冷思考”,青年客車的“水氫發動機”就是一例。行業不單要把產品安全放在首位,并且應當杜絕“哪里有補貼,哪里就有‘突破’”現象,盲目發展只會適得其反。(記者 趙玲玲 李爭光)
【免責聲明】天賜網對以上發布之所有信息,力爭可靠、準確及全面,但不對其精確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證,僅供參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認信賴任何信息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天賜網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