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綠色農業,微生物肥料不可或缺,這已成為共識。
4年前,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生態所)高級工程師江志陽和山東土木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土木啟)董事長徐驃就是因微生物肥料而相識。前者想要將先進的科技成果轉化,后者需要利用先進技術來研究新產品。經過多次接洽,雙方于2017年建立合作關系。
經過兩年的合作,雙方的關系持續加深。日前,沈陽生態所和山東土木啟共建的農用微生物科技創新中心在遼寧自貿區正式投入使用。據悉,該中心以國內領先水平的東北亞土壤微生物資源保存和應用基地建設為發展目標。
“作為山東土木啟的‘大腦’,中心將為土壤微生物農用產業和安全農業投入品研究提供服務支撐!苯娟柋硎荆M麨檗r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助力。
新型肥料的主力品種
長期以來,因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氮磷鉀比重嚴重失衡、土壤板結、營養成分降低、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憂慮。微生物肥料因其擁有培肥地力、節本增效、綠色環保等特點正受到廣泛關注。在農業農村部微生物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價實驗室(北京)主任李俊看來,我國微生物肥料產業經過近20年的穩定迅速發展,已跨入創新尤為渴望、極為迫切的時期。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已有微生物肥料企業2050家,產能達3000萬噸,登記產品6528個,產值高達400億元。
李俊曾撰文分析,微生物肥料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國家綠色農業發展需要,以及其在農業可可持續發展中表現出的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生物肥料作為新型肥料的主力品種,已成為服務于我國現代農業的肥料產品之一。”江志陽告訴《中國科學報》。
山東土木啟是國內從事微生物肥料的企業之一,于2017年采購了沈陽生態所的“生物納米除味劑”專利,開始與其建立合作關系。2018年,雙方又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主要開展微生物肥料、礦質肥料、水溶肥料等方面合作。
徐驃說明,針對我國設施土壤線蟲危害嚴重、土壤生態系統紊亂的現狀,經過沈陽生態所的微生物技術,成功研究了“吞線”和“生物富里酸鉀”兩款新產品。從2018年至今,“吞線”生產10萬桶,累計推廣面積10萬畝;“生物富里酸鉀”累計推廣100萬畝,應用效果顯著。
據說明,當前微生物肥料已成為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藥等作物的主力肥料,每年在全國累計應用面積超過2700萬公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急需技術產品的創新
縱然我國微生物肥料的研究應用歷經數十年,并在近10年來取得了迅速發展,但總體水平參差不齊、功能機理不明、菌株與商品同質化嚴重、生產工藝欠合理、技術缺少創新等問題,成為制約我國微生物肥料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中科院沈陽分院科技處副處長張炯認為,在我國微生物肥料發展的新態勢下,行業技術缺少創新是主要制約因素。
在中科院沈陽分院和沈陽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支持下,沈陽生態所與山東土木啟開展合作。“秉承張憲武等老先生開創我國農業微生物事業的精神,推動我國微生物肥料產業發展!苯娟栒f。
徐驃說明,農用微生物科技創新中心運行后,主要開展四方面工作:建設菌種資源庫,主要收集和保存東北亞地區典型微生物資源;建設微生物優選平臺,利用現有和新建立的模型進行常規化的篩選工作,開展東北亞地區放線菌、真菌、細菌、海洋微生物的篩選研究,建立并應用大規模自動化篩選技術與方式提升篩選效率,確保微生物的功能和效果;建立農用微生物研究平臺,分離純化活性物質,對擁有利用價值的活性先導微生物開展構效關系研究,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微生物肥料產品研究;建立微生物+安全農業投入品平臺,開展農用微生物與礦物質元素、植物選取物結合方面的安全農業投入品研究。
據悉,中心全部設施的設計及建設符合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要求,并將與山東土木啟現有的微生物肥料生產、銷售等平臺實現上下游聯通,還能實現從沈陽生態所等應用技術研究、試驗示范到商業化生產階段與企業的研究、生產等整個產業鏈體系有效銜接。
江志陽表示,希望中心的成立可以滿足國內外土壤微生物農用、安全農業投入品生產、糧食安全、土壤健康的需求,為我國土壤微生物農用行業發展提供更加有效、靈活的研究生產服務,加快新微生物肥料產品研究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