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消息,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一則關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報告。報告從國民經濟、財政實力、工業體系、貿易狀況、引進外資、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根據相關數據闡述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其中,2018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并連年穩居世界第二。近三年,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80萬和90萬億元大關,2018年達到90030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9.4%,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左右,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財政實力由弱變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建國初期,我國財政十分困難。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1978年增加到1132億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億元。進入新世紀后,財政收入實現連續跨越,2012年達到117254億元,2018年達到183352億元。1951?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13.6%,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上世紀50?70年代,我國外匯儲備相當緊張,1952年末外匯儲備只有1.08億美元,1978年末也僅為1.67億美元,居世界第38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穩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
工業體系逐步完善,多項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建國之初我國工業部門十分單一,只有采礦業、紡織業和簡單加工業,大量工業產品依賴進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業化大幕拉開,上世紀50?70年代我國初步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之后的工業發展打下了寶貴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進入騰飛期,2012年工業增加值比1978年實際增長38.2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生產能力日益增強,并逐步向中高端邁進。2013?201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1.7%和9.5%。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國原煤產量為36.8億噸,比1949年增長114倍;鋼材產量11.1億噸,增長8503倍;水泥產量22.1億噸,增長3344倍。電子信息產業應運而生,實現快速發展。2018年,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分別達到18.0億臺和3.1億臺。
服務業蓬勃發展,滿足生產生活需求能力不斷提高。建國初期直至上世紀7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1952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為195億元,到1978年只有905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隨市場繁榮而日益興旺,進入發展快車道。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69575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51.0倍,年均增長10.4%。其中,交通運輸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年均增長9.0%、10.1%、10.3%和12.0%。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保障就業、穩定經濟的重要力量。
貿易大國地位日益鞏固,貨物貿易規模躍居世界首位。建國初期,我國外貿落后失衡,進出口規模十分有限。195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11.3億美元。上世紀50?70年代,進出口略有擴大但仍處于較低水平。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206億美元,居世界第29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201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6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223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服務進出口總額7919億美元,比1982年增長168倍,居世界第2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多邊經貿關系和區域經濟合作全面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效果顯現。2016?2018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增速持續快于全部進出口。
引進外資大幅增加,日益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建國初期直至上世紀70年代,我國利用外資渠道單一、規模很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準入不斷放寬,投資環境持續優化,引進外資規模大幅增加。2018年,我國實際使用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1350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46倍,年均增長15.3%,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1979?2018年,累計吸引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20343億美元。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業逐漸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服務業吸收外資占比2018年達68.1%。
對外投資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參與國際分工能力明顯加強。建國以來至上世紀70年代,我國只有少數企業開展對外交流。改革開放以來,外貿迅速發展,帶動了企業逐步走出去。進入新世紀,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2018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205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3倍,年均增長28.4%。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56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018年為156億美元,占非金融類對外投資總額的13%。
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逐步改善。新中國成立前,經濟凋敝,城鎮勞動力多數處于失業狀態。1949年末,全國城鄉就業人員18082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僅有1533萬人,城鎮失業率高達23.6%。上世紀50?70年代,通過積極發展經濟,我國就業狀況逐步改善。1978年末,我國就業人員達到40152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9514萬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就業優先政策實施,我國就業總量大幅增加,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2018年末,我國就業人員增加到77586萬人,其中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分別為27.6%和46.3%,比1952年末分別提高20.2和37.2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有效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新興就業崗位不斷涌現,第三產業、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就業形勢穩中向好。2013?2018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
居民收入持續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很低。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98元,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元。由于人口增長快,積累和消費關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為171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51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隨著收入較快增長,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降低35.5個百分點。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8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分別達41.0輛、121.3臺,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分別達22.3輛、116.6臺,比改革開放初期大幅增加。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18年已下降至2.69。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織就廣覆蓋的民生安全網。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保障尚屬空白。上世紀50?70年代,開始由國家和單位對城鎮職工提供勞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體對農民實行少量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待遇水平穩步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2018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184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3613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643萬人,比1994年末增加1167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3868萬人,比1994年末增加22046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