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來自宏觀和基本面的多重利多提振銅價連續上漲。年初至今,倫銅、滬銅(50190,-110.00,-0.22%)漲幅分別上漲超過10%和4%,雙雙創出七個月新高。在銅價大幅走強之際,今年以來A股有色冶煉加工板塊也創下六個月新高,龍頭股興業礦業上漲超過40%。分析人士指出,當前處于銅消費旺季,而全球庫存偏低,供應偏緊格局短期難有明顯改善,且宏觀層面利多信號提振投資者風險偏好,后市銅價震蕩偏強格局不變,但反彈高度還需結合下游需求狀況來判斷。
“銅博士”春幡裊裊
今年以來,有色金屬市場股票和期貨攜手走強,成為證券市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期貨方面,截至2月25日收盤,滬銅期貨主力合約今年以來已累計上漲4.62%,倫銅主力上漲了0.35%,雙雙創七個月新高。股票方面,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月25日收盤,A股有色冶煉加工板塊漲幅達6.43%,該板塊2月以來已上漲23.36%,并創六個月新高。板塊龍頭股興業礦業、金貴銀業今年以來漲幅分別達到47.59%和33.28%。
分析人士指出,供應趨緊、庫存下降是本輪銅價反彈的主要推動力量。中銀國際期貨分析師劉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美聯儲貨幣政策由鷹轉鴿,包括歐洲、日本PMI均跌破50枯榮線,暫緩加息成為市場普遍共識,美元強勢暫時告一段落;贊比亞提升礦業稅,包括第一量子、嘉能可在內的礦山企業裁員減產,精礦供應低于年初預期。國內銅精礦加工費由年初的92美元回落至最新82美元,銅精礦供應端擾動突出。
庫存方面,莫尼塔分析師王曉璇、陳秋祺表示,全球銅市顯性庫存位于歷史低位,庫存拐點值得注意。目前LME、COMEX、SHFE的銅庫存較2018年初下降30.01%,處于十年來低位水平。春節過后,SHFE銅庫存增加了6萬多噸,與往年相似,這主要是由于仍處于季節性的消費淡季。往年春節過后,第5-6周國內的庫存會出現拐點,今年這一拐點會否提前值得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銅價上漲呈現出明顯的外盤強于內盤的格局。劉超稱,自2017年中國廢銅進口政策收緊后,國內精煉銅進口明顯增加。LME庫存下滑,國內庫存回升。人民幣匯率趨穩,進口積極性上升,再加上國內傳統節假日需求減少,形成了短期國內銅價漲幅低于國外的情況。
股期聯動密碼
銅價上漲,投資者對其關注度也逐漸升溫。CFTC非商凈頭寸與銅價高度關聯,目前就出現了反彈趨勢。王曉璇、陳秋祺表示,COMEX銅非商凈頭寸在2019年1月15日達到2年內最低點——27592手后開始反彈,表明投資者對銅價預期有所回暖。但由于最新數據截止到1月29日,后續數據需持續跟蹤。
中信證券分析師敖翀認為,銅價中長期仍受到多方面因素支撐。首先是銅基本面改善,流動性寬裕引發銅價上漲,宏觀利多因素頻出,提振市場信心。其次是美元指數趨弱,近期公布的美國2018年12月零售銷售數據降幅創近九年最大,進一步削弱美聯儲加息預期,美元計價金屬價格有望得到提振。第三是估值合理,經過前期調整,目前銅板塊估值處在合理區間,可關注板塊配置價值。
關于銅價與相關股票標的走勢的相關性,中信期貨研究在其報告《如何尋找與銅期貨有強聯動性的權益個股》中有所闡述。該報告指出,有色金屬是大宗商品與權益聯動性僅次于貴金屬的板塊。自2003年至2017年,銅價幾經波動,其間出現了三次主要上漲行情和兩次下跌行情。無論是在銅價上漲還是下跌行情中,龍頭銅企股價與銅價的相關度均處于前列。若按照產業鏈進行劃分,相關度排序均滿足全產業鏈>上游>中游>下游。產業鏈因素、主營變動以及銅價周期或通過銅價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企業股價與銅價的相關性變化。
未肯收盡余寒
建信期貨研究報告指出,近期宏觀市場不斷釋放利多信號,市場情緒得到一定提振。從基本面來看,當前銅市庫存情況樂觀,繼續支撐價格。LME和COMEX庫存顯著下降,SHFE庫存季節性回升明顯,國內季節性累庫有限,上期所庫存回升壓力較小,全球庫存偏低或將加劇消費旺季的銅供應緊張態勢。不過,該機構也指出,往年春節后的第5-6周國內庫存才出現拐點,因此整個2月份仍然是消費淡季,現貨長期保持貼水格局,短期仍需關注下游企業復工節奏對庫存帶來的影響。
“目前時間節點下,看漲銅價為之尚早。”王曉璇、陳秋祺表示,短期來看,若2-3月份庫存拐點的出現早于往年,以及節后實際需求回暖得到數據支撐,銅價才有可能具備持續上漲的動力。“中長期來看,維持銅的基本面向好、價格上漲的判斷。”
展望后市,信達期貨分析師陳敏華表示,目前銅市海外供應偏緊,庫存逆季節性下降。國內下游企業復工陸續啟動,旺季預期仍在。考慮到全球顯性庫存偏低,以及銅精礦供應擾動等因素,預計銅價將維持震蕩偏強走勢,但反彈高度還需結合國內消費情況來判斷。
“春節長假過后,國內有色行業進入項目開工密集期,現貨需求量大,對價格支撐力度加大。國內外宏觀環境趨穩,中長期看內需將有所改善,震蕩回升是主基調。國內銅價有望挑戰前期高點56000元/噸一線。操作上,建議繼續保持多頭思路,逢低買入為主。”劉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