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業綠色發展已成為主旋律,在國家農藥化肥“雙減”及“零”增長的環境下,生物農藥掀起了“綠色風暴”,發展生物農藥是環境的需求,也是時代的需求。
提到生物農藥,很多人的印象是其見效慢、難推廣,生物農藥尚無在市場上成為主角。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而zui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場上還經常以化學農藥的衡量標準對生物農藥進行評價,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作用原理差別較大,因此其相應的衡量標準也不應一概而論。
1 化學農藥作用原理
從1761年人們首次使用硫酸銅處理種子來防治小麥腥黑穗病開始,化學農藥就大量使用在作物病蟲害防治進程中;瘜W農藥是經過使用農藥對病蟲害的某一個生長代謝位點進行損壞,導致病蟲害的死亡。
1.1 化學農藥殺蟲劑
經過口腔、體壁、氣門進入昆蟲體內,對昆蟲神經系統信息傳導造成干擾或損壞,如常見的殺蟲劑毒死蜱、硫丹等,都是經過擾亂昆蟲正常的神經傳導,讓昆蟲患上“精神病”而死。
1.2 化學農藥殺菌劑
化學農藥對真菌、細菌的作用機制主要包含3種。
(1)損壞真菌、細菌的細胞結構和功能,造成菌體細胞損害,細胞器功能受損,等于損壞真菌、細菌的“皮膚”和“器官”。
(2)對菌體內的呼吸、代謝等重要生命活動的中間產物形成損壞,阻止菌的生長因而致死。
(3)阻止菌的蛋白質、DNA等代謝合成,致死。
2 生物農藥作用原理
生物農藥對病蟲害的防治多從作物保護的角度出發,經過提升作物本身對病蟲害的免疫能力和多位點作用于病蟲害的生長發育,導致病蟲害失去危害能力。與化學農藥的致死不同,其目的是保護作物,“擊倒”病蟲害。
大多生物農藥的活性成分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混合物,經過多位點共同作用防治病蟲害,不易形成抗藥性。
例如植物源農藥,其有效成分直接來自于植物體。按有效成分、化學結構分類,有生物堿、萜烯類、精油類等。當前已經有大蒜素、香芹酚、小檗堿、蛇床子素、苦參堿、苦皮藤素、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藜蘆堿等植物源農藥得到農藥登記,并廣泛使用于農業安全生產保障和家庭衛生環保。
3 藥效評價
藥效是衡量農藥好壞的重要指標,要保證農藥藥效,把握好應用技術是關鍵。
化學農藥對病蟲害的防治迅速且效果明顯,但是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又帶來了抗藥性增加、農藥殘留、環境污染等不同系列問題。
與傳統的化學農藥比較,見效慢、持效期短是生物農藥依舊已知的短板,加上生物農藥一般以預防見長,治理效果確有不如化學農藥的地方。這就形成了一種表面認識——生物農藥在治療階段防治病蟲害,與化學農藥比對,藥效表現一般。
4 怎么破解生物農藥面臨的這些使用困難?
成都新朝陽作物科學有限公司提出的“重在預防,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的生物農藥使用技術新概念,主張以“擊倒率”為生物農藥藥效評價指標,完全不同于化學農藥以“擊死率”為藥效指標,這樣做既能反映出生物農藥的真實藥效,也能更好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環境綠色發展更加可持續。
生物農藥的作用目的是病蟲害不再對作物造成傷害,而不是殺除全部的病蟲害。因此,沒有明確區別“擊死率”和“擊倒率”才造成當前市場上經常以化學農藥衡量標準來看待生物農藥,導致生物農藥“叫好不叫座”。
“重在預防,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的核心技術在于精確把握生物農藥的用藥時期,將其分為3個時期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病蟲害發生前期,即預防階段,使用生物農藥;
第二個節點是病蟲害發生初期,即預防性治療階段,持續使用生物農藥;
第三個節點在病蟲害爆發高峰期,即治療階段,生物農藥應與化學農藥搭配使用。
zui終目的是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防治效果協同增效,同時實現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減少農藥殘留風險。
5 總結
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在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各有其優勢和不夠,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消費能力的持續提升,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也會愈來愈高。使用生物農藥種植的農產品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而生物農藥的運用要以預防為主,在病蟲害發生前初期就進行防控,在爆發期時則需要經過與低毒的化學農藥混合施用,協同治理。隨著市場消費的價值導向,生物農藥及使用技術將迎來較好的發展趨勢。
以上是最新農藥價格資訊,更多農藥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農藥價格走勢,農藥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