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污水處理的“zui后一公里”,怎么更好地處理污泥成為困擾污水處理廠和當地政府的一個難題。
污泥通常指污水處理廠在進行水質凈化時的產物。作為污水處理的產物,主要來自于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等工藝環節。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后變清了,但水中的污染物并未排除殆盡,它們只是富集、濃縮在沉淀下來的如同膠體一般的污泥中。據悉,每一萬立方米的污水經處理后污泥產生量(按含水量80%計)一般大概在5噸—10噸,具體產量在于進水水質、污水及污泥處理工藝等因素。
我國每年到底會產生多少污泥?污泥作為污水處理的副產品,其產生量也持續增加。以含水量80%計算,全國年污泥總產生量預期到2020年將突破6000萬噸。另據公開資料,污水中約30%—50%的COD,30%—45%的氮和90%左右的磷轉移到了污泥中。從節能來看,如若不對污泥進行及時處理,污水處理相當于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序。
當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基本實現了污泥的初步減量化,但并未實現污泥的穩定化處理。早期由于沒有嚴謹的污泥排放監管,各地普遍將污水處理設備和污泥處理系統剝離開來,都盡量地調優甚至忽略污泥處理處置系統。在污泥處理行業,處理的工藝多數,不同泥質的污泥往往有不相同的處理方式。傳統的污泥處置大多采用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土壤利用等方式。
但是,衛生填埋的處置方式不單可選場地越來越少,其帶來的二次污染也不容小覷。專家研究預判,每年未妥善處置的污泥數量已超過3000萬噸,造成二次污染問題已經有所顯現。污泥堆放在露天散發出臭氣和異味,污染物顆粒會導致空氣污染;經水浸泡溶解,污染物隨著污水流入河道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
焚燒發電往往受條件限制難以滿足生產要求。土壤利用方式難以將污泥中的病原體、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次性全部消除。需要改良的土地遠離污泥產出地,而綠化也消化不了太多處理后污泥,污泥后處理市場因需求不夠難以為繼。而要想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污泥處理處置目標,就要全力推廣污泥減量的相關技術,從源頭上降低污泥產生量。
盡管相關職能部門先后出臺了頂層設計、扶持政策和技術指南,明確了污泥環境管理的重要性,但受多重因素掣肘,大量市政污泥并未得到妥善處置。隨著各地大批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能否順利推動,成為污水處理能否順利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蛟S有人會問了:錢到位了,就一定能解決好污泥的問題嗎?實際上,全部的這些問題需要各責任主體各施其責,協調配合,齊心合力、系統化推動。
迄今,污泥處理處置有兩類重要的商業模式:一是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工程提供模式(EPC),工程建成后由政府(業主)自運行;二是政府采購服務的特許經營策略,以DBO/BOT/委托運作等為代表。從BOT項目角度來看,污泥處理處置全成本區間在150-500元/噸,平均成本在270元/噸,折合到污水處理費中約合0.2元/噸。根據污泥處理處置行業10%的利潤率且未來三年內污土壤地利用、焚燒級建材利用和填埋的比例分別為35%、45%和20%估計,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規模將超過2036億元。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32110.html
以上是最新水處理價格資訊,更多水處理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水處理價格走勢,水處理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