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期貨上市,有利于尿素行業企業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一方面企業可以合理安排生產經營,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期貨交割制度有利于引導行業優化定價模式、提升產品質量及倉儲物流水平,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
8月9日,我國期貨市場第一個農資類的期貨品種——尿素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隆重上市。尿素是最大的化肥品種,被稱為“糧食的糧食”。目前,尿素產量占到我國化肥總產量的42%左右。因而,尿素期貨的上市備受市場關切。
市場化程度明顯提升
鄭州商品交易所非農產品部經理陸盼盼告訴記者,尿素雖然屬農資,但實際上是標準工業品。尿素的化學名稱是碳酰二胺,外觀是白色或者微黃色顆粒,無色無味,易溶于水,略有清涼感。它的用途主要分為農用和工業用品兩類。
從尿素產業鏈來看,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原材料主要是煤炭或者天然氣。在中游,通過合成氨和二氧化碳,最終生成尿素。下游用途主要分工業用和農業用。農用一般用作肥料,可直接施用,也能與磷肥、鉀肥合成加工成復合肥。工業方面,尿素重點用于生產脲醛樹脂、三聚氰胺、電廠脫硝和汽車尾氣處理等。除此之外,尿素還可作為飼料添加劑,且在醫藥和化妝品范圍也有應用。
1992年以前,尿素實行統購統銷,以計劃供應為主。之后逐步放開,2009年以后,國家發改委和有關部門取消了尿素行業的相關保護措施,逐步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價格產生機制。近年,尿素行業市場化程度明顯提升,不再存在政策限制。2018年,我國尿素產量是5206.7萬噸,產值是1075億元,占世界產量的26.30%,是尿素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2019年前7個月,國內尿素累計生產約3088萬噸,同比增長近145.5萬噸。
具備期貨基本屬性
尿素在國內的產能分布情況主要是三大塊,一是傳統的農業主產省,華北區域占43%。2010年以后,西北地區成為第二大主產區。第三塊產區在西南,主要是因為西南地區天然氣資源豐富,盛產氣頭尿素(即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尿素)。目前,全國尿素生產廠家共123家,排名前10的生產廠家產能占到總產能的24%,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行業競爭充分。
從消費情況看,尿素需求量是5000萬噸左右,其中農業用消費、工業用消費大約是四六開。
由于尿素是將工業與農業聯系到一起的“特殊”工業品,尿素產品集周期性、季節性、地區性等供需雙方矛盾于一身,兼具農業、工業概念,還與能源密切相關,其價格受原材料成本、供需結構變化、經濟運行周期、國際市場變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調整較頻繁,有時候一天一個價、一天好幾個價。有關數據表明,從2009年以來,尿素價格最高達到2419元/噸,最低為1150元/噸,相差一倍,年均波幅在20%以上。正因為尿素價格調整較為頻繁,并且標準化程度高,容易存儲,運輸市場化程度也高,所以具備上市期貨的基本屬性。
期貨將如何改變行業
專家表示,尿素除了與糧棉油等農產品密切相關外,還與鄭商所動力煤、甲醇等期貨品種相關聯。尿素與動力煤是直接上下游關系,與甲醇的生產設備和工藝相通,是高度關聯的“兄弟品種”。鄭商所上市尿素期貨,與現有的小麥、棉花、稻谷等農產品期貨產生較完整的農業生產原料與農產品品種系列,有利于發揮品種集聚效應。
此外,河南省及鄰近省份不單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還是全國尿素主產區、主銷區。行業人士透露,尿素作為能源化工類的工業品,上市后將和甲醇、煤炭、石油等品種之間產生較多套利交易機會。
鄭州商品交易所非農產品部總監郭淑華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尿素期貨上市,有利于尿素行業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通過尿素期貨的遠期價格引導機制,一方面企業可以合理安排生產經營,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有效規范的期貨交割制度有利于引導行業優化定價模式、提升產品質量及倉儲物流水平,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
近些年來,我國尿素市場受環保政策趨嚴、消費增長速度放緩、進出口量變化很大等多重因素影響,行業發展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作為農業生產必需的生產原料,化肥價格調整直接影響農民的種糧收益和積極性。尿素期貨上市后,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了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手段和工具。同時,農民與農業合作組織也既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利用尿素期貨規避風險,又可以利用“保險+期貨”等方式提前鎖定種植成本,保證農民收益,從而深化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效果。
目前,尿素期貨初期的交割區域,主要設在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省份。這些區域也與尿素的華北主產區基本重合,產量消費量占比在全國都在30%以上。此外,為了最大程度降低交割成本,尿素期貨引入了免檢交割品牌。
以上是最新尿素價格資訊,更多尿素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尿素價格走勢,尿素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