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甲醇價格持續走軟,期貨、現貨氣氛均降至冰點,而月末隨著內陸地區出貨好轉,甲醇期價略有反彈,似乎迎來轉機。這是短期的弱勢反抽還是中長期見底的信號呢?
供應過剩相對清晰。甲醇屬于化工中間品,從產業鏈來看,上游裝置相對于下游裝置更加強型化、集中化。國家發改委在2011年就已經限制產能在100萬噸以上的煤制甲醇項目,現有產能在50萬噸以上的裝置比比皆是。海外甲醇裝置也是如此,一般規模在100萬噸以上,甚至有200萬噸以上的超大型裝置。反觀下游,除了MTO(甲醇制烯烴)外,其他下游裝置相對偏小,例如傳統下游甲醛、二甲醚裝置產能多在20萬噸以下。所以,雖然本年度下游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萎縮,但相比之下上游供應壓力更大。
甲醇進口壓力很大。要知曉甲醇市場的進口態勢,首先要明確全球甲醇的供需形勢。從全球范圍來看,不論是產量還是需求量,中國和海外基本平分秋色。自2018年以來,海外產能投放兌現,包含美國OCI,伊朗Marjan、Kaveh等大型裝置紛紛投產,預計2018、2019年海外產能總共增長500萬噸以上,年度增長速度超過5%。而海外下游比較固化,近年年均增長1%—2%左右,東南亞生物柴油是少有的亮點,但預計年度需求增量不能超過50萬噸。所以,整個海外市場正從平衡走向寬松,海外產量的溢出也只有中國市場可以承接。
在海外過剩的情況下,中國進口自然節節攀升。具體來講,自二季度海外裝置停車檢修集中期過去之后,我國進口量月度增長至90萬噸的水平,與前兩年正常值相比多出20萬噸左右。而本年度以來,國內港口新投產的大型外采甲醇裝置只有南京誠志二期MTO,等負荷開滿后需求才能達到15萬噸/月,所以,僅增量進口就已經較難消化。后期,進口量下降概率較小,當前伊朗開工有所降低,而南美和新西蘭將有增量,其他主要進口來源地變化不大,預計8月進口仍然在85萬噸以上的水平。
國內產量同比增長。國內供應需要關注以下兩點:一是本年度甲醇裝置停車檢修量不如去年,二是廠家生產成本對價格的支撐力不足。甲醇裝置一般一年檢修1—2次,一般在春秋兩季,而去年裝置總體檢修偏多,增長了夏季的一輪搶先檢修。本年度除了春季檢修以外,裝置開工都在高位,據監測6、7月總體開工同比去年高出1個百分點。
在甲醇持續走軟的同時,生產成本愈發被關注。相對產地價格來講,成本方面最有優勢的是西北煤制甲醇廠家,處于劣勢的是部分內地天然氣制甲醇廠家。據核算,當前煤制甲醇仍有部分利潤,氣頭廠家虧損部分停車。不過以往常的經驗來看,短期的虧損并不一定造成裝置停車,由于前兩年利潤較好暫能堅持,尤為重要的是廠家不想輕易停車放棄市場占有率。所以,以當前的煤炭價格計算,甲醇的生產成本對價格的支撐力度仍然有限。
總之,要警惕特別是近月合約再度下降的風險。(作者單位:東吳期貨)
以上是最新甲醇價格資訊,更多甲醇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甲醇價格走勢,甲醇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