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壤板結?
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少有機質,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影響下結構損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
形成土壤板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7因素:
1.農田土壤質地太粘,耕作層淺。
粘土中的粘粒含量較多,加上耕作層平均不到500px,土壤中毛細管孔隙較少,通氣、透水、增溫性較差,下雨或灌水以后,容易堵塞孔隙,造成土壤表層結皮。
2.有機肥嚴重不夠、秸稈還田量減少。
使土壤中有機物質補充不夠,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結構變差,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堿性過大或過小,導致土壤板結。
3.塑料制品過多的投入。
地膜和塑料袋等沒有清洗干凈,在土壤中無法完全被分解,形成有害的塊狀物。我國每年隨著生活垃圾進入掩埋場的廢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5%,其中多數是塑料袋垃圾,施入土壤中不容易降解,造成土壤板結。
4.長期單一地偏施化肥。
農家肥嚴重不夠,重氮輕磷鉀肥,土壤有機質下降,腐殖質不能獲得及時地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據統計1951年沒有化肥,以玉米為例畝施農家肥在2000kg以上,畝產96.5kg, 70年代畝施化肥48.1kg,平均畝產239.3kg,比1951年畝增產142.8kg,平均每千克化肥增產2.97kg,2000年以來畝施化肥提高到80kg以上,畝產在390kg,比1951年畝增產293.5kg,平均每kg化肥增產3.67kg,產量無明顯提高,投入與產出比低。
(1)氮肥過量施入:微生物的氮素供應增加1份,相應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來自于土壤有機質,有機質含量低,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
(2)磷肥過量施入:磷肥中的磷酸根離子與土壤中鈣、鎂等陽離子組合形成難溶性磷酸鹽,既耗費磷肥,又損壞了土壤團粒結構,導致土壤板結。
(3)鉀肥過量施入:鉀肥中的鉀離子置換性特別強,可以將形成土壤團粒結構的多價陽離子置換出來,而一價的鉀離子不擁有鍵橋作用,土壤團粒結構的鍵橋被損壞了,也就損壞了團粒結構,導致土壤板結。
5.鎮壓、翻耕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結構損壞。
由于機械耕作過深的影響,損壞了土壤團粒結構。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僅有部分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剩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鹽沉積,造成土壤板結。
6.有害物質的積累。
部分地方地下水和工業污水及有害物質高含量,長期利用灌溉使有害物質積累過量引起表層土壤板結。
7.風沙、暴雨水土流失。
遇到風沙、暴雨后表土層細小的土壤顆粒被帶走,使土壤結構遇到損壞而導致土壤板結。
土壤板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1.根系能力下降
土壤板結的情況下,缺氧而導致根系活力下降,無法正常發育,植物根部細胞呼吸削弱,而氮素等營養又多以離子態存在,吸收時消耗細胞代謝形成的能量,呼吸削弱,故能量供應不夠,影響養分的吸收。
2.導致缺素癥
缺素癥有時并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這種元素,而是因為土壤板結、土壤酸堿度不適合、或者是土壤水分供應不均衡等不同系列問題造成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造成的。
土壤板結的解決方法
1.增加有機肥的施入量,增加有機肥,及其利用作物秸桿漚制優秀有機肥,zui好施用高含量的微生物菌劑。
2.減少化肥的施入量,提高農民對各種肥料作用的認識,對化肥的用量要組合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狀態進行合理配方施肥,這樣既控制了盲目施用化肥的用量。也減少了不合理的投入,因此提高經濟價值。
3.持續推廣旱作農業,實行噴灌,或提倡利用夏季多儲雨水,充分利用地上水。有條件的也能利用深井水。
4.打破陳舊的耕作方式,持續推廣秸桿還田,免耕覆蓋,盡zui大全力減少沒必要的土壤流失,以保土壤結構不遭損壞。